“赚到钱,是最顶层KPI”

东方财富网

1周前

(原标题:“赚到钱,是最顶层KPI”)。...”。...郑玲,似乎一直是这样做的:认识自己,战胜自己。...因此,基金公司规模、基金经理业绩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矛盾,三者是统一的。...她说:“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我心中最顶层的KPI。

画像速写

《道德经》曰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
郑玲,似乎一直是这样做的:认识自己,战胜自己。

她有点特立独行。当大多数人追逐业绩排名,比较相对收益的时候,她却“从不看排名”。因为她的初心从不是跑赢别人,而是组合的绝对收益。她说:“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我心中最顶层的KPI。”

她经常逆向而行。市场悲观情绪蔓延时,她最忙,一个人,一个背包,找到投资者,她说:“只有第一时间将组合情况传递给投资者,他们才能踏实。”当市场人声鼎沸时,她又劝诫客户谨慎为上,“莫贪天功为己功”。

她相信“万物皆周期”“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”。有人说她爱“道歉”,因为她在不断反思和调整,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。

她说:“希望我开的这趟车,可能开得慢一些,但能够带着一群人去更远的远方。”

编导:仇子兴杨皖玉

人物简介

郑玲,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、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。证券从业年限14年。2022年11月加入国联基金,现任国联基金总裁助理、研究部总经理、基金经理。

绝对收益的守望者

中国证券报:什么是绝对收益投资?你反复强调对绝对收益的追求,为什么?你对绝对收益的追求和相对收益排名的市场环境冲突吗?

郑玲:绝对收益投资的核心是不亏钱,尤其在市场低迷时期。留住客户的盈利,我认为是基金经理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
2009年我入行时,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进入头部券商的投行部工作,所以最初经历过金融危机对职业的冲击。当时先去了央企财务公司工作,它是考核绝对收益的机构,更在意风险控制,因此绝对收益这种理念可能在我入行时便根深蒂固了。

后来我管理专户又经历了2015年、2016年市场行情,专户管理也非常在意产品的回撤。这次冲击让我深刻意识到,对市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,特别在2015年,很多股票想卖都卖不出去,我便重新审视极端行情下对于投资组合的压力测试。

一直到2020年,我才开始管理公募基金,如今在公募领域我还算一个新人,但从2009年至今,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我是在做绝对收益,目前也并没有特别感受到绝对与相对的冲突。

中国证券报:你是否关注自己基金业绩的排名?

郑玲:我并不关注排名。因为关注排名会干扰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。比如,如果最近排名不好了,是不是要去调整投资组合?但基金经理调整投资组合应该基于客观因素。

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的初心是给投资者赚到钱,这也是这份工作的核心使命。而且客户买基金的最终目的,也是希望实现长期的资产保值和增值,而不是一时的相对排名高低。

我特别在意每年基金能否以正收益收盘,哪怕市场不佳,也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,这是我对自己的KPI要求。

中国证券报:以绝对收益的思路投资和客户真正赚到钱之间有一定距离,这中间你是如何做的?

郑玲:确保客户的绝对收益,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投资的节奏跟客户赚钱的节奏匹配到一起。

市场低迷时,可能有客户因为心里不踏实就“下车”了,作为基金经理,我希望能“开着车”带客户一起去更远的地方,而不想看到中途把谁给“颠”下去了。所以,市场不好时,我经常背个包就出去找客户了,去路演、见客户,基金经理只有第一时间把自己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判断传递给客户,才能让客户踏实。客户如果能够在较低的点位买入,那么大概率是会有绝对收益的,如果进来的位置比较高,就很难在市场波动中赚钱。

而在市场高位时,历史操作中我会限制大额申购,以及跟客户提示风险。在市场高点时保护客户资产,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基金经理应该做的事。

但很多时候,基金经理很难完全控制客户买卖的时间点。因此对于基金经理来说,仅有一点自己完全可以控制,就是任何时候确保投资组合风险可控,令组合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,这样客户申购的时间点对于其能否赚到钱的影响程度不会过高。

中国证券报:高点留住客户的盈利,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告诉客户现在是一个卖点,这会不会和公募按照基金规模收费的商业模式冲突?

郑玲:我觉得需要把眼光放长远。

短期来看,如果为了基金规模或者公司的利益,趁着行情好将基金规模做得特别大,但这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客户的利益。而客户的利益只能伤害一回,因为伤害过后没有人会再信任你,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有损于基金名声、公司渠道,是一个“三输”的局面。

我们需要把投资这件事看得更长远一些,它的核心是长期给投资者创造回报。而且金融行业是一个关于信用的行业,金融的信用是可以传播的。很多事情看得更长,投资决策就会变得简单。如果你一直站在客户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,那么长期客户会投出自己信任的一票,其实长期来看并没有规模上的压力。因此,基金公司规模、基金经理业绩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矛盾,三者是统一的。

其实有些时候,基金经理投资的压力来源于很多短期因素,比如由于短期业绩排名不好,客户选择赎回,对应的基金经理要卖出股票,这样一来,基金经理就不得不着眼于股票短期的表现。所以很多时候客户与基金经理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,双方是一个互相选择和认同的过程。如果基金经理的策略是相对稳健的,客户的策略需求也是稳健的,那他们相互陪伴的过程才会更加稳定。

稳健回报与“三梯队”策略

中国证券报:分享一下你的投资方法论和选股逻辑。

郑玲:以守为攻,稳健回报。追求绝对收益是我构建组合的目标,通过行业均衡配置和仓位管理降低组合的波动率,在此基础上抓住确定性的机会,提高组合的胜率。守,是以低估值为守,重点布局行业景气度发生拐点和个股“困境反转”的机会;攻,是选择估值相对低的成长股,带来组合的弹性。

我偏好左侧布局,一般会回避估值较高、短时间内过热的行业,偏好不拥挤、未来景气度有拐点的行业。通过偏行业维度和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,构建一个整体估值较低的投资组合。

选个股时通过深入研究、提高个股胜率。标准是行业处于周期底部,未来景气度向好;个股是优质公司,基本面边际改善;股价估值低,处于周期底部。当行业、个股、股价均在周期底部共振,且呈现边际反转趋势,即绝佳的“困境反转”机会。

中国证券报:你构建投资组合常采用“三梯队”策略,怎么理解?

郑玲:“三梯队”策略是将投资标的分为三个不同的梯队,每个梯队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功能。第一梯队是先锋部队,这部分包括已经在上涨通道中的股票,它们是组合中的进攻力量,负责在市场表现良好时提供收益。第二梯队是临近拐点的潜力股,这些股票是在稍微左侧一点的时候布局。第三梯队是被市场低估的价值股,它们可能因为市场情绪或其他非基本面因素而被低估。

很多人希望自己的组合都在第一梯队,但是往往这样的股票可能就是最后一波上冲,可能当客户来买产品的时候就是个高位。构建“三梯队”组合可能存在产品锐度不强的情况,但是持续性会比较好。

中国证券报:左侧布局困境反转公司是你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策略。在具体操作时,你如何准确把握左侧布局的时间点?

郑玲:困境反转策略是在估值底部寻找基本面出现边际变化的公司,这些指标包括:订单开始明显好转、成本下行、盈利能力改善,或者行业出现重大拐点等。万物皆周期,这些公司往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业绩低谷后,开始展现复苏的迹象,有获得绝对收益的机会。

我知道有些机构投资者每年年底都要“交卷”,我不会选择长期看不到拐点的标的。我给所选标的拐点预留时间大概就是一两个季度。为了准确判断公司何时能够实现困境反转,需要密切跟踪公司的运营状况、行业趋势以及宏观经济环境。而跟踪的密切程度正是左侧布局的难点所在。

修正困境反转选股标准

中国证券报:困境反转策略在2021年效果那么好,你却在那时怀疑过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干投资?

郑玲:是的。2021年核心资产迎来一波大行情,而当时我认为核心资产有些偏贵,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有些“下不去手”,于是买了一些市值下沉的个股。但当时核心资产股价一直在涨,我手里中小市值公司却一直跌,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投资。

那段时间《曾国藩传》对我触动挺大的,让我明白处在困境时只要把握住方向,坚持下去最终会有相应的回报。一直到2021年4月下旬,我的组合恢复了绝对收益的状态,那一年大概为投资者赚了40%的回报。这个过程是投资上对自我的重新审视,觉得还是应该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投资。

也是在那一轮核心资产和中小市值转化的行情中,困境反转策略得到充分的演绎。但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会说一句“万物皆周期,莫贪天功为己功”,2021年我还是赚了一部分贝塔的钱,即核心资产下跌后中小市值迎来估值重估,许多行业渗透率迅速提升,进而带动公司业绩上修的投资机会,而不是我自身选股的阿尔法能力有多强。

中国证券报:今年年初的时候,你管理的基金也经历了一波净值回撤,在调整之后你对投资组合做出怎样的改变?

郑玲:这一轮行情对我影响真的挺大的。今年初我对于市场偏谨慎,仓位控制住了,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出现不小的净值回撤,个人压力很大。

我分析原因在于做了市值下沉,因为过往产品收益的核心来源正是中小市值下沉,赚到了来源于行业渗透率提升的贝塔。近两年与2021年情况有很大的不一样,很多公司基本面没有迎来困境反转,因此在业绩端出现下修,因此这种配置不适用于今年1月份的市场行情。

所以,今年我对困境反转选股标准做了一些修正,更在意左侧的时间点和确定性,不能介入太早,要看到一些实际的边际变化,比如订单是否能在下个季度报表上出现明确的拐点。这个策略我还是会坚持,但是选股条件会更加苛刻。因此,今年以来我会更注重公司的质量,因为市场最差的阶段往往是个股基本面的试金石。

2、3月份,随着市场流动性恢复,很多中小市值公司出现了很好的反弹,我在那个时间点上就做了调仓换股,包括三个主要调仓方向:第一类是低估值的国企;第二类是管理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,这类公司能看到明后年的成长性;第三类是港股上具有稀缺性的资产。

中国证券报:说到“反思”,经常在基金报告或采访中看到你给投资人“道歉”,你怎么看待这个动作?

郑玲:我道歉确实是认为自己在某个阶段做得不够好,我要让客户知道这段时间的回撤原因是什么,同时也会告诉客户下一个阶段我会做哪些方面的优化,这样才能让客户追踪到我的变化,从而更加踏实。

在投资上,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执行力的人,比如我看到我哪里错了,我要反思、要调整、要优化,不会说下次再看看,一定不会。

中国证券报:你今年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软实力的考察,比如公司凝聚力、企业家精神等,选股时这种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吗?

郑玲:如果是在一个流动性特别好的行情里,软实力并不会被重视,但是在不好的市场环境中,对公司质量要求更为苛刻时,软实力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。

从投资的角度,公司的软实力、硬实力都很重要,一个决定了长期方向,决定了它能走多远跳多高,另外一个决定了它如何走、如何跳,公司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硬实力前进。我们还是要在考察公司的业务之后,进一步通过软实力判断公司长期是否致力于股东回报,这是最重要的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证券报)

(原标题:“赚到钱,是最顶层KPI”)

(责任编辑:65)

(原标题:“赚到钱,是最顶层KPI”)。...”。...郑玲,似乎一直是这样做的:认识自己,战胜自己。...因此,基金公司规模、基金经理业绩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矛盾,三者是统一的。...她说:“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我心中最顶层的KPI。

画像速写

《道德经》曰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
郑玲,似乎一直是这样做的:认识自己,战胜自己。

她有点特立独行。当大多数人追逐业绩排名,比较相对收益的时候,她却“从不看排名”。因为她的初心从不是跑赢别人,而是组合的绝对收益。她说:“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我心中最顶层的KPI。”

她经常逆向而行。市场悲观情绪蔓延时,她最忙,一个人,一个背包,找到投资者,她说:“只有第一时间将组合情况传递给投资者,他们才能踏实。”当市场人声鼎沸时,她又劝诫客户谨慎为上,“莫贪天功为己功”。

她相信“万物皆周期”“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”。有人说她爱“道歉”,因为她在不断反思和调整,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。

她说:“希望我开的这趟车,可能开得慢一些,但能够带着一群人去更远的远方。”

编导:仇子兴杨皖玉

人物简介

郑玲,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、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。证券从业年限14年。2022年11月加入国联基金,现任国联基金总裁助理、研究部总经理、基金经理。

绝对收益的守望者

中国证券报:什么是绝对收益投资?你反复强调对绝对收益的追求,为什么?你对绝对收益的追求和相对收益排名的市场环境冲突吗?

郑玲:绝对收益投资的核心是不亏钱,尤其在市场低迷时期。留住客户的盈利,我认为是基金经理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
2009年我入行时,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进入头部券商的投行部工作,所以最初经历过金融危机对职业的冲击。当时先去了央企财务公司工作,它是考核绝对收益的机构,更在意风险控制,因此绝对收益这种理念可能在我入行时便根深蒂固了。

后来我管理专户又经历了2015年、2016年市场行情,专户管理也非常在意产品的回撤。这次冲击让我深刻意识到,对市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,特别在2015年,很多股票想卖都卖不出去,我便重新审视极端行情下对于投资组合的压力测试。

一直到2020年,我才开始管理公募基金,如今在公募领域我还算一个新人,但从2009年至今,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我是在做绝对收益,目前也并没有特别感受到绝对与相对的冲突。

中国证券报:你是否关注自己基金业绩的排名?

郑玲:我并不关注排名。因为关注排名会干扰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。比如,如果最近排名不好了,是不是要去调整投资组合?但基金经理调整投资组合应该基于客观因素。

我从事基金经理工作的初心是给投资者赚到钱,这也是这份工作的核心使命。而且客户买基金的最终目的,也是希望实现长期的资产保值和增值,而不是一时的相对排名高低。

我特别在意每年基金能否以正收益收盘,哪怕市场不佳,也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,这是我对自己的KPI要求。

中国证券报:以绝对收益的思路投资和客户真正赚到钱之间有一定距离,这中间你是如何做的?

郑玲:确保客户的绝对收益,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投资的节奏跟客户赚钱的节奏匹配到一起。

市场低迷时,可能有客户因为心里不踏实就“下车”了,作为基金经理,我希望能“开着车”带客户一起去更远的地方,而不想看到中途把谁给“颠”下去了。所以,市场不好时,我经常背个包就出去找客户了,去路演、见客户,基金经理只有第一时间把自己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判断传递给客户,才能让客户踏实。客户如果能够在较低的点位买入,那么大概率是会有绝对收益的,如果进来的位置比较高,就很难在市场波动中赚钱。

而在市场高位时,历史操作中我会限制大额申购,以及跟客户提示风险。在市场高点时保护客户资产,留住客户的盈利,是基金经理应该做的事。

但很多时候,基金经理很难完全控制客户买卖的时间点。因此对于基金经理来说,仅有一点自己完全可以控制,就是任何时候确保投资组合风险可控,令组合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,这样客户申购的时间点对于其能否赚到钱的影响程度不会过高。

中国证券报:高点留住客户的盈利,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告诉客户现在是一个卖点,这会不会和公募按照基金规模收费的商业模式冲突?

郑玲:我觉得需要把眼光放长远。

短期来看,如果为了基金规模或者公司的利益,趁着行情好将基金规模做得特别大,但这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客户的利益。而客户的利益只能伤害一回,因为伤害过后没有人会再信任你,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有损于基金名声、公司渠道,是一个“三输”的局面。

我们需要把投资这件事看得更长远一些,它的核心是长期给投资者创造回报。而且金融行业是一个关于信用的行业,金融的信用是可以传播的。很多事情看得更长,投资决策就会变得简单。如果你一直站在客户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,那么长期客户会投出自己信任的一票,其实长期来看并没有规模上的压力。因此,基金公司规模、基金经理业绩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矛盾,三者是统一的。

其实有些时候,基金经理投资的压力来源于很多短期因素,比如由于短期业绩排名不好,客户选择赎回,对应的基金经理要卖出股票,这样一来,基金经理就不得不着眼于股票短期的表现。所以很多时候客户与基金经理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,双方是一个互相选择和认同的过程。如果基金经理的策略是相对稳健的,客户的策略需求也是稳健的,那他们相互陪伴的过程才会更加稳定。

稳健回报与“三梯队”策略

中国证券报:分享一下你的投资方法论和选股逻辑。

郑玲:以守为攻,稳健回报。追求绝对收益是我构建组合的目标,通过行业均衡配置和仓位管理降低组合的波动率,在此基础上抓住确定性的机会,提高组合的胜率。守,是以低估值为守,重点布局行业景气度发生拐点和个股“困境反转”的机会;攻,是选择估值相对低的成长股,带来组合的弹性。

我偏好左侧布局,一般会回避估值较高、短时间内过热的行业,偏好不拥挤、未来景气度有拐点的行业。通过偏行业维度和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,构建一个整体估值较低的投资组合。

选个股时通过深入研究、提高个股胜率。标准是行业处于周期底部,未来景气度向好;个股是优质公司,基本面边际改善;股价估值低,处于周期底部。当行业、个股、股价均在周期底部共振,且呈现边际反转趋势,即绝佳的“困境反转”机会。

中国证券报:你构建投资组合常采用“三梯队”策略,怎么理解?

郑玲:“三梯队”策略是将投资标的分为三个不同的梯队,每个梯队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功能。第一梯队是先锋部队,这部分包括已经在上涨通道中的股票,它们是组合中的进攻力量,负责在市场表现良好时提供收益。第二梯队是临近拐点的潜力股,这些股票是在稍微左侧一点的时候布局。第三梯队是被市场低估的价值股,它们可能因为市场情绪或其他非基本面因素而被低估。

很多人希望自己的组合都在第一梯队,但是往往这样的股票可能就是最后一波上冲,可能当客户来买产品的时候就是个高位。构建“三梯队”组合可能存在产品锐度不强的情况,但是持续性会比较好。

中国证券报:左侧布局困境反转公司是你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策略。在具体操作时,你如何准确把握左侧布局的时间点?

郑玲:困境反转策略是在估值底部寻找基本面出现边际变化的公司,这些指标包括:订单开始明显好转、成本下行、盈利能力改善,或者行业出现重大拐点等。万物皆周期,这些公司往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业绩低谷后,开始展现复苏的迹象,有获得绝对收益的机会。

我知道有些机构投资者每年年底都要“交卷”,我不会选择长期看不到拐点的标的。我给所选标的拐点预留时间大概就是一两个季度。为了准确判断公司何时能够实现困境反转,需要密切跟踪公司的运营状况、行业趋势以及宏观经济环境。而跟踪的密切程度正是左侧布局的难点所在。

修正困境反转选股标准

中国证券报:困境反转策略在2021年效果那么好,你却在那时怀疑过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干投资?

郑玲:是的。2021年核心资产迎来一波大行情,而当时我认为核心资产有些偏贵,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有些“下不去手”,于是买了一些市值下沉的个股。但当时核心资产股价一直在涨,我手里中小市值公司却一直跌,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投资。

那段时间《曾国藩传》对我触动挺大的,让我明白处在困境时只要把握住方向,坚持下去最终会有相应的回报。一直到2021年4月下旬,我的组合恢复了绝对收益的状态,那一年大概为投资者赚了40%的回报。这个过程是投资上对自我的重新审视,觉得还是应该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投资。

也是在那一轮核心资产和中小市值转化的行情中,困境反转策略得到充分的演绎。但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会说一句“万物皆周期,莫贪天功为己功”,2021年我还是赚了一部分贝塔的钱,即核心资产下跌后中小市值迎来估值重估,许多行业渗透率迅速提升,进而带动公司业绩上修的投资机会,而不是我自身选股的阿尔法能力有多强。

中国证券报:今年年初的时候,你管理的基金也经历了一波净值回撤,在调整之后你对投资组合做出怎样的改变?

郑玲:这一轮行情对我影响真的挺大的。今年初我对于市场偏谨慎,仓位控制住了,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出现不小的净值回撤,个人压力很大。

我分析原因在于做了市值下沉,因为过往产品收益的核心来源正是中小市值下沉,赚到了来源于行业渗透率提升的贝塔。近两年与2021年情况有很大的不一样,很多公司基本面没有迎来困境反转,因此在业绩端出现下修,因此这种配置不适用于今年1月份的市场行情。

所以,今年我对困境反转选股标准做了一些修正,更在意左侧的时间点和确定性,不能介入太早,要看到一些实际的边际变化,比如订单是否能在下个季度报表上出现明确的拐点。这个策略我还是会坚持,但是选股条件会更加苛刻。因此,今年以来我会更注重公司的质量,因为市场最差的阶段往往是个股基本面的试金石。

2、3月份,随着市场流动性恢复,很多中小市值公司出现了很好的反弹,我在那个时间点上就做了调仓换股,包括三个主要调仓方向:第一类是低估值的国企;第二类是管理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,这类公司能看到明后年的成长性;第三类是港股上具有稀缺性的资产。

中国证券报:说到“反思”,经常在基金报告或采访中看到你给投资人“道歉”,你怎么看待这个动作?

郑玲:我道歉确实是认为自己在某个阶段做得不够好,我要让客户知道这段时间的回撤原因是什么,同时也会告诉客户下一个阶段我会做哪些方面的优化,这样才能让客户追踪到我的变化,从而更加踏实。

在投资上,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执行力的人,比如我看到我哪里错了,我要反思、要调整、要优化,不会说下次再看看,一定不会。

中国证券报:你今年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软实力的考察,比如公司凝聚力、企业家精神等,选股时这种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吗?

郑玲:如果是在一个流动性特别好的行情里,软实力并不会被重视,但是在不好的市场环境中,对公司质量要求更为苛刻时,软实力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。

从投资的角度,公司的软实力、硬实力都很重要,一个决定了长期方向,决定了它能走多远跳多高,另外一个决定了它如何走、如何跳,公司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硬实力前进。我们还是要在考察公司的业务之后,进一步通过软实力判断公司长期是否致力于股东回报,这是最重要的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证券报)

(原标题:“赚到钱,是最顶层KPI”)

(责任编辑:65)

展开
打开“财经头条”阅读更多精彩资讯
APP内打开